石泉县大力推动桑蚕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茧丝绸行情影响及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蚕桑生产效益逐年降低,但石泉县蚕桑产业却一直保持稳步发展,8月28日,记者走进石泉县,探寻石泉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养蚕大户全年养蚕100张 毛收入17万
养蚕大户李祖军告诉记者,养蚕耗人的就是采摘桑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在桑园里打桑叶。每天,从桑园到蚕室,李祖军要走十多次。
李祖军说,现在的蚕刚刚两周大,一天消耗桑叶500多斤,而且这些蚕一天一个样,桑叶的消耗量会逐步倍增。
蚕从孵化到结茧,一个周期是28天左右,后的一个周时,是李祖军忙的时候,“那时会雇上五六个人,专门打桑叶”。
现在养着的蚕是今年秋季的批蚕种,李祖军一共养了15张(一张大概是两万五千只蚕),他每年养蚕六批次,春夏秋季各两批,一批15、6张,全年养蚕100多张,毛收入能达到17万元。
李祖军说,现在政府和收购企业都对蚕农有补助和补贴,蚕养的越好,收入就越高。近,李祖军刚刚在县城买了一套房,他还新流转了30亩地种上了桑树,准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据悉,石泉现有桑园面积7万亩,养蚕农户1.5万户,桑蚕村50个。2013年,石泉县全年养蚕7.1万张,桑蚕产业总产值10.86亿元,占全县GDP的22.7%。
西部蚕桑产业大县 石泉桑蚕历史悠久
石泉是西部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的“鎏金蚕”就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见证了石泉之地是“鎏金蚕故乡”。
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石泉县蚕桑生产始于商周,盛于汉唐。“鎏金蚕”的出土地谭家湾位于贯穿石泉南北的古子午道,而古子午道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线之一。这是石泉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目前,石泉县基本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制绸及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桑蚕产业成为石泉农村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业迅速扩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紧抓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依靠桑蚕村大户支撑和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到2020年,实现全县养蚕10万张,产鲜茧3500吨。”石泉县林业局局长刘宇星说,县上还将积引导桑园养鸡、桑枝栽培食用菌、桑园套种,力争在2020年实现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5.6亿元,丝绸工业及副产品开发产值12.4亿元,全县桑蚕年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刘宇星说,为稳定蚕桑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石泉县积争取省市扶持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和推广省力节本技术,推行村大户战略,实行集约化经营,开展复合经营等策略,增加了蚕桑生产效益,提高蚕农养蚕积性,保证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石泉县副县长徐小丽表示,石泉将紧紧抓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把蚕桑与旅游紧密结合,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效应,继续做大做蚕桑产业。
目前,石泉县蚕桑丝绸文化馆已经在规划建设中,同时还将建设生态观光桑园、开发桑园、养蚕休闲体验旅游项目,打造“蚕桑旅游精品线”。
相关信息
-
信息正在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