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石泉县蚕桑产业走出一条突破发展之路

石泉县蚕桑产业走出一条突破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4/10/18 15:20:43

  西部开发,陕南突破发展靠什么?怎么突破?突破之路在哪里?陕南石泉县利用传统的优势资源,走出了一条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路在 脚 下

  —石泉县实施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产业改造走出一条突破发展之路

  石泉是一个典型的秦巴山区小县,兴桑养蚕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陈列的西汉时期的“鎏金蚕”就出土于石泉。

  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县一直把传统蚕桑产业作为农村多种经济的重要项目常抓不懈,但怎么也逃不出“高潮撵,低潮砍”的怪圈。

  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东桑西移”和省委、省政府“陕南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历史契机,结合贯彻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确立了对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现代改造,“一县一业”抓蚕桑的战略思路,并围绕这个思路,提出了“化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产业收入”的总体目标。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形成了依托山区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陕南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成效

  1、产业规模由小到大。(1)桑园基地规模跨越发展。全县新建桑园5万余亩,桑园总面积达7万亩,其中丰产密植桑园4万余亩;(2)养蚕设施建设规范推进。全县建设简易蚕室1870间、(117285㎡);修建小蚕共育室303间(13170㎡),全县小蚕共育率由4%提高到20%;新推广方格簇345万片,方格簇的应用率提高了70%,应用率达88%,上茧率提高了12%;(3)养蚕发种总量迅速扩张。2009年,全县年养蚕突破10万张(占安康市40.5万张的25%,占全省50万张的20%),较2005年5.7万张净增4.3万张,预计全县2010年养蚕可达11万张、产茧670万斤;(4)制种企业成产能力进一步扩张。县蚕种场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和扩能建设,年制种能力由15万张提高到40万张。

  2、产业农民收入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并实现规模开发。年利用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2000余万袋,每年以桑园套种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复合经营3万亩以上,两项产值已超过农户蚕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蚕桑收入实现了由过去的单纯靠养蚕的一元结构向养蚕、桑园套种、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以及桑叶、劳动力互给、桑园流转、小蚕共育等多元结构转变的突破。

  3、生产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新设置组建了县蚕桑发展局,各乡镇成立了蚕桑工作服务队,80个蚕桑村配备了蚕桑技术辅导员。加村级蚕桑技术服务机构及网络建设,政府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基地服务网络并存的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体系正在形成。全县组建了20个农村区域产业合作社,不仅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以资金、技物和生产组织为主的协作服务,而且还试行了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示范、培训,真正实现了“政府搭台,蚕农唱戏”主体明确组织体系,为蚕桑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4、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1)丝绸工业集群基本形成。新建成加工企业6个,使全县茧丝绸加工及其副产品开发企业发展到10个(其中:蚕种生产企业1个,缫丝、捻丝、织绸加工企业3个,蚕桑副产品开发加工企业6个),固定资产总额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1000余人,产品开发梯次推进,培育龙头企业4个,加工企业集群及古堰丝绸工业园区构架基本形成;( 2)实现了有丝无绸的突破。终端产品由原来单一的白厂丝发展到现在的丝、绸、服装,食品饮料,蚕桑副产品(如土豆、桑园鸡、桑椹醋、桑枝菇等),生活用品(蚕丝被)等30多个品目。

  5、名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围绕行业“天虹”蚕种、“雨花”蚕茧、“鎏金蚕”白厂丝等三大主导产品,实施名产品发展战略,石泉蚕种场生产的“天虹”蚕种于2007年荣获陕西省名产品并出口到意大利,成为全县一个省级以上的名产品。

  6、蚕桑产业优势日益凸显。2009年全县蚕桑综合(蚕茧、桑枝食用菌、桑园套种等)收入1.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0%(较2005年提高8.2%),农民人均蚕桑综合收入1015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37元中,蚕桑纯收入721元,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1.6%(蚕农人均蚕桑综合收入1554元,人均蚕桑纯收入1072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茧丝绸加工企业总产值2.5亿元(较2005年净增1.91亿元),占县属规模工业总产值19.3%;蚕桑产业总产值4.05亿元,占全县全年生产总值的18%。蚕桑生产成为县域农村经济的大支柱产业,丝绸工业成为“工业县”的主力军。

  二、主要措施

  1、围绕“突破发展”,破解思维禁锢

  县委、县政府主要导多次深入乡镇、村组、企业、农户,对蚕桑产业发展进行调研,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以现代农业理念引我县蚕桑产业发展,以做蚕桑基地为突破口,以发展丝绸工业为重点,围绕培育村大户、开发系列产品、推进产业化经营三个关键环节,确立了“三个四”的发展思路(即:实施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四个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的的四率指标;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蚕桑产业四化),实施六个转变(即:转变蚕桑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桑园基地建设方式、转变蚕桑效益增长方式、转变蚕桑产业扩张方式、转变蚕桑产业经营方式、转变蚕桑发展的推动方式),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现代蚕业的目标,将我县建成优质茧丝的生产基地及西北茧丝绸加工、交易中心)。实践证明,“四个转变”使石泉蚕桑发展破题,是产业突破发展之路。

  2、围绕“规模扩张”,培育村大户

  实施村大户战略,是我县蚕桑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突破口。我们改变过去“铺天盖地栽桑、千家万户养蚕”的传统做法,将发展重心放在村大户建设上,按照桑园围绕大户建、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部门围绕大户帮,对桑园建档立卡,对村大户建立台账,制定了全县培育80个养蚕村和5000个养蚕大户的发展规划,出台奖扶政策,聚合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导包抓,部门包帮,党员包扶的工作机制,全县30位县级导、90名乡镇导、89个部门、1000名县直部门党员参与到蚕桑村大户建设中,按照每年包抓1000户的任务量逐年下达包抓任务,将村大户的包抓责任直接落实到人,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党员干部,人人都有包抓养蚕大户责任对象,包抓任务一定四年不变。终将80个村、5000个大户,打造成我县蚕桑产业的带头人、队,通过大户支撑村,村支撑大乡(镇),大乡(镇)支撑县,并依靠队的支撑力量来稳步发展壮大。

  3、围绕“省力节本”,突出科技示范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康学院的技术优势,改变传统蚕桑的种养方式,在桑园管理、养蚕技术、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探索建立了简易高效“345”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即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化学除草、间作套种》和简易养蚕五项技术《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以行政部门、专业队伍、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四轮驱动,推广技术,在全县建立15个简易化集约养蚕示范点,辐射带动周围农户。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入户、人人技能工程,坚持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大乡大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让技术优势得到发挥。

  4、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综合利用

  为了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实验,目前在全县大力发展的有三项。一是对桑枝的综合利用。我们算了一笔账,按每亩桑采1000公斤桑枝来计算,可加工桑木屑700公斤,产鲜菇700公斤,以5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桑枝菇一袋用桑枝约1公斤,产值约5元),鲜菇产值为3500元,减去原料成本1000元,每亩桑枝食用菌的纯收入可达2500元。我县现有桑园7万亩,按80%的桑园生产桑枝食用菌计算,全县的桑枝食用菌产业的产值可达1.4个亿,可见桑枝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非常突出。2010年,我县栽培桑枝食用菌2000万袋,为蚕农增收1亿元。二是推广冬季桑园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合理套种既能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同时促进桑园冬季管理工作。桑园套种地膜洋芋充分利用了桑园冬季休眠期,选用早熟及高产品种,利用地膜覆盖保温技术,提早播种时间,提早收挖上市,以“早”取得高产和高价,亩均可增收1000元,2010年我县发展套种地面洋芋3万亩,该项可是农民增收3000万元。三是推广探索桑园养鸡,2010年,全县计划桑园养鸡10万只,蚕农增收600万元。三项合计可为蚕农增收1.36亿元。

  5、围绕“产业经营 ”,实施龙头带动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在原有缫丝工业的基础上,近年我县招商引进茧丝加工企业5户、投资1.6亿元新上一批蚕桑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蚕桑工业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全县已拥有蚕种、缫丝、捻丝、织绸、家纺、桑葚醋饮等10余家蚕桑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形成蚕桑加工企业集群。二是提升蚕茧品质,推进茧丝产品梯次开发。围绕企业生产高品位生丝的需求,我们从调整现有桑

上一篇:陕西石泉县坚定决心稳推蚕桑产业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服务热线:4006606095  电子邮件:393593675@qq.com  [单位网站]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  [管理入口]  进入杨凌天天农高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