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白河打造20万亩木瓜产业基地调查

白河打造20万亩木瓜产业基地调查

发布时间:2014/10/21 15:22:31

  近日,在10年退耕还林种植木瓜10万亩的基础上,白河县推出《白河县木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将木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在未来5年内,新增发展10万亩木瓜,试将白河打造成光皮木瓜县。

  退耕还林,10万亩只是农民收入的补充白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70%以上地区为海拔170-1200米的低山和河谷区,恶劣的山地条件对发展农业形成很大制约。当地百姓在务农之余,也有光皮木瓜栽植的悠久历史,自然分布广泛。

  2000年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白河县提出了在全县发展10万亩木瓜的目标。2002年白河县在拥有野生木瓜面积约7000亩基础上,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引导农民积发展木瓜种植,到2008年木瓜面积已发展到10.75万亩。

  经过多年栽培,漫山遍野的木瓜树相继挂果,去年产量实现2.14万吨,产值突破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200元,几乎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在木瓜种植面积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个木瓜产业的雏形逐渐显现,2008年围绕木瓜进行的木瓜酒、果醋等产品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白河木瓜也成为大光皮木瓜生产基地之一。

  野生粗放,产业发展遭遇种种制约当木瓜从野生转为产业,粗放型的种植模式渐渐暴露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缺点。在退耕还林阶段,大多数木瓜是原有的野生木瓜品种繁育而成,适宜加工品种种植面积少,野生品种发展面积大,而这种光皮木瓜又不适于鲜食,大大降低了木瓜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是在退耕还林的坡地栽植,木瓜果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果产量较低,单产低,影响了果农扩大投入及提高质量的积性。而粗放式的生产管理造成病虫害比较严重,造成了木瓜产量不稳、鲜果的商品率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光皮木瓜不能直接鲜食,必须经过加工才能销售。尽管白河已经有4家木瓜加工企业,但都是本地发展的中小企业,加工功能滞后。木瓜果品90%以上进行粗加工,精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5~10%,市场竞争力低。而在成品研发方面,还仅仅停留在果酒、果醋等饮品方面,商品化处理的程度低,制约了木瓜进一步走向市场。

  新栽10万亩:白河木瓜力谋产业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白河县木瓜产业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其中连片栽植6.32万亩,零星栽植4.43万亩。超过10000亩的有2个乡镇,超过5000亩以上的有8个乡镇,超过2000亩的有7个村。如何才能让规模化种植变为规模化效益正成为考验白河政府的一个经济难题、民生难题。

  “与其他产业相比,白河木瓜已经具备了产业基础,可以说是白河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现在,我们把它放在一县一业的高度来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白河县县长郭德林眼中,白河木瓜已经不再停留在退耕还林阶段。

  按照发展规划,白河将在原有10万亩木瓜栽植的基础上,在坡耕地和平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再发展10万亩。与原有的10万亩不同的是,新发展的10万亩将根据木瓜生产加工规划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加大药用和鲜食木瓜的种植比例,采取“疏、扩、补”方式,改建、新建标准木瓜园。

  为了保证木瓜品质,白河将建立优质木瓜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加工专用木瓜生产基地、鲜食木瓜生产基地、药用木瓜生产基地,在鼓励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积与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合作,提升白河木瓜的产业水平。

  “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在白河县建成标准化木瓜园20万亩,全县人均达到1亩园,产量不低于每亩1.5吨,如果市场培育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826元。”按照郭德林的构想,木瓜产业的壮大既保护了退耕还林农户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在退耕区进行木瓜园栽植,可减少耕作引起的水土流失,起到绿化环境,涵养水源的作用。“现在是白河木瓜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没有理由不下大力气来抓,打造‘光皮木瓜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上一篇:白河:小木瓜做成大产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服务热线:4006606095  电子邮件:bhmugua@163.com  [单位网站]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管理入口]  进入杨凌天天农高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