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青木川:腊月婚嫁,春倌说春(图)

青木川:腊月婚嫁,春倌说春(图)

发布时间:2015/12/18 16:26:30
青木川:腊月婚嫁,春倌说春(图)

2014年1月21日,青木川居民做好的一桌“辅堂宴” 本报记者 李勇钢 摄

青木川:腊月婚嫁,春倌说春(图)

腊月的青木川家家户户都在熏烤腊肉

过年过年,吃肉花钱。在青木川乃至整个陕南,无论城市乡村,腊肉是每家每户过年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之一,腊肉还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大礼。所以,熏腊肉是当地人腊月里重要的事情之一

进入腊月,青木川街道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婚嫁。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有人家娶了来自关中的女子,邻居们都纷纷夸赞新娘贤惠漂亮。每每新娘用关中话谢客,人群里总是响起一片善意的哄笑。

也有人家娶了几公里外的四川或甘肃的新媳妇,虽然隔了省,口音竟然和当地人相差无几。腊月是整个陕南婚嫁集中的季节,来自四乡八邻的亲友们吃着“流水席”,谈论着过去一年的往事,同时也纷纷打探对方来年的打算。

“流水席”连吃四天 过路客也来吃

在腊月的陕南乡村,“流水席”的特点是必须连吃四天。这四天里,无论是亲友还是过路客,主人都会热情地邀你入席。宴席一般都是摆在村子的街道上,十几口冒着热气的铁锅一字排开,有数十妇女在灶上忙前忙后。

几十张饭桌也是一字排开,占了半个街道。桌子上摆的是当地有名的“辅堂宴”,大碟子大碗颜色很是艳丽。酒是当地人自己煮的“包谷酒”,喝一口,据说全身能热乎好几天。

这个腊月的酒席上,村民们谈论多的是一部叫《一代枭雄》的电视剧。因为电视剧里的风雷镇就是今天的青木川,电视剧里的腰挎盒子枪的何辅堂,就是镇上许多人的远亲魏辅堂。

“辅堂宴”是当地传统的酒席,据说早叫“十大碗”,只有大户人家逢年过节才能吃到。民国时期,魏辅堂用这样的酒席专门招待像胡宗南这样的贵宾。这些年随着青木川发展旅游业,“辅堂宴”开始走出青木川,走出汉中。

今年88岁的青木川镇人魏元霖回忆说,解放前每逢正月初二,本家魏辅堂就会用这样的“十大碗”宴请镇子上在外读书的高年级学生。“魏自己不喝酒,也从不劝酒,饭毕他都会给每个学生娃娃发钱,说是来年的学费。有好吃的还发钱,所以解放前青木川的学生娃娃喜欢的就是过年。”

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的魏元霖出生于1926年,他和原名魏元贵的魏辅堂是同辈人。说到年俗,老先生唱起了一歌谣,他说这歌谣自己打小就在唱: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歌声落,周围人一片叫好。老先生自己也笑了。

年年熏腊肉 家家厨房堂屋一片漆黑

过年过年,吃肉花钱。在青木川乃至整个陕南,无论城市乡村,腊肉是每家每户过年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之一。所以熏腊肉也是当地人整个腊月里重要的事情之一。

87岁的青木川人瞿树银年轻时曾跟随魏辅堂“背过枪”,他同时还是当地民间熏制腊肉的“老把式”。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老人告诉记者,这在陕南是请客送礼的传统大礼。他说,解放前陕南人走亲戚不是提点心水果,而是习惯相互送腊肉。

关于腊肉的起源在陕南有许多典故。瞿树银老人的说法是,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张鲁感叹“世间好吃不过腊肉尔”。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口。

在今天的陕南秦巴山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趁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到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用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因为常年熏烤腊肉,所以就有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陕南传统民居的厨房或堂屋里都是一片漆黑。

汉中市汉学研究会会长姚璞说,在地道的陕南人眼里,熏好的上等腊肉应是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腊月的陕南,随便走进路边一户人家的堂屋,你总能看到成挂的腊肉悬挂于屋梁上。肉下,总有一群人围炉烤火、谈天说地。

“春帖子”递手上 再来一段祝福语

在今天的汉中和整个陕南,依旧流传着“春倌说春”的古老传统。春倌一般都是当地年龄较长的农民。所谓的“说春”,就是把一印在纸上的“春帖子”送到群众手上,并同时送上一段文字讲究的吉祥祝福语。春帖子上依照古老的推算法得出的当年气象、稼获、市场与运势,向大家作预报性的提示。解放后,这样的“春帖子”逐渐被对联所取代。

在汉中,如今“春倌”数量多的当属南郑县。南郑县健在的39名“春倌”中,唱词记得多的当属85岁的杨昌荣老人。据说老人能唱近一千“春曲”。

据南郑县文化馆王庆和馆长介绍,民间春倌说春一个大的特点是许多春倌可以因时、因地和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如《跲门歌》:“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

王庆和告诉记者:“春倌说唱七十二行的唱段非常多,对铁匠、木匠、泥匠、染匠、剃头匠、医生、教师、打猎的、撑船的、经商的、做官的、僧家、道士、神汉、巫婆等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唱词。”

据说在今天的陕南乡村,如果运气好的话,腊月时节依旧能遇到走村串户的“春倌”。

在解放前,对于春倌村民们往往都要封礼答谢,比如用升子或斗盛上粮食送给春倌,春倌则将粮米装进肩上的褡裢之中。春倌走时,顺手拿走门外立的蒙古棒,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让主家平安。春倌到任何一家,堂门可进,但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倌的麻烦,且不给春倌封礼。

这些年,随着生活和经济环境提高改善,村人往往用5元或10元甚至数量更多的红包答谢春倌。

南郑人白塔说,每年腊月家里人都要准备好给春倌的红包,但如今春倌能不能上门,完全是一种运气。王庆和馆长担忧地说,如今南郑县年龄大的春倌已经85岁了,年轻的也50多岁了,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这一民俗艺术也正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困境。“80岁的人教60岁的人,60岁的人教50岁的人,50岁以下根本没人学,注定将来要失传的。”


上一篇:南郑:绿色土特产春节卖的“俏”
下一篇:"五大突破兴南郑"之五:以花为媒拓发展

相关信息

服务热线:0916-8888001  电子邮件:nzxtcw@163.com  [单位网站]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  [管理入口]  进入杨凌天天农高会网